6月28日,国家能源集团发布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“擎源”,覆盖电力交易、生产调度、设备检修、安全管理全链条,堪称电力行业智能化里程碑。其三大创新令人振奋:首创多能协同动态优化引擎,实现跨业务智能体协作;发电行业垂直深耕范式,覆盖“源-网-荷-储”全场景;全栈自主可控体系,建立电力全生命周期决策闭环。这标志着电力行业正式迈入“预测性维护+智能调度”的新时代。然而,在欢呼行业底座成型的同时,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:
当“擎源”构建了发电全链条的智能骨架,环保岛作为能耗与排放的核心战场,如何实现“毛细血管级”的精准控制?
“擎源”作为行业级基础模型,其价值在于宏观协同与跨业务调度。但在环保岛这一特殊战场,通用模型面临三重壁垒:数据响应延迟较高、机理耦合深度不足、控制闭环速度偏慢。这正是英利菲“天问AI”电力环保大模型的破局点——我们专注电力环保垂直赛道,将大模型“蒸馏”为环保岛的“专用神经系统”,用“垂直精度”破解传统烟气治理难题!
两者看似殊途同归,实则定位迥异。在核心定位上,“擎源”属于发电行业全链条操作系统级平台,“天问AI”瞄准环保岛垂直场景嵌入式控制系统,除此以外,两者在业务覆盖、部署方式、发展阶段存在一定差异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对比一下这两大模型,看看英利菲天问AI电力环保大模型是如何以“场景专精”的独特优势给“擎源”行业大模型提供有机补充的。
1.业务覆盖:覆盖广度vs深度穿透
“擎源”以“全栈自主可控智能决策体系”为目标,聚焦电力交易、调度、运维等15个业务域,试图通过统一模型覆盖发电全生命周期。而英利菲的“天问AI”则专注于脱硫、脱硝、除尘等环保岛核心环节,将AI算法与工业机理深度融合,解决传统模型在复杂工况下的预测精度不足、响应滞后等痛点。前者强调整体协同,需平衡多场景需求,涵盖范围更广,后者聚焦单一领域,通过垂直场景数据沉淀,实现更精准的控制优化,直接给电厂带来经济效益。
2.部署方式:全栈部署vs本地化落地
“擎源”依托全国产化技术栈构建,强调“模型—智能体—应用”全栈产品矩阵,需依赖云端算力与联邦学习技术。而“天问AI”采用本地化部署模式,数据采集、模型训练、决策输出均在电厂内网完成,保障敏感数据不出域。前者依赖集团级算力中心,云端架构更适合跨电厂协同优化,国家能源集团通过构建“制度为纲、技术为盾”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,确保工业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可控;而后者的本地化部署,以更加直接、紧凑、可控的方式满足电力行业对数据隐私的严苛要求,同时实现毫秒级实时调控。
3.发展阶段:长期生态vs短期见效
“擎源”以“生态共建”为愿景,从试点验证阶段出发,到规模推广阶段,计划向产业链开放API接口,联合高校、企业攻关小样本学习等关键技术,待应用成熟后,构建开放的发电行业大模型生态体系。而“天问AI”自投产开发至今,已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,国家能源集团马鞍山等项目落地即实现节能降耗、模型预测、精准调控和智慧运行。前者着眼未来3-5年行业智能化生态,蓝图更加远大;后者以“交付即收益”为导向,以快速解决电厂当下的痛点为追求,目标更加精准。
在电力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,“擎源”的发布无疑提供了里程碑式的宏大蓝图,它将成为能源行业的“大脑”,协同像“天问AI”这样的“末梢神经”,推动电力行业从"数字化"走向"深度智能化"。于英利菲数智而言,我们也将不断创新,继续深耕电力环保垂类场景,用数据说话、以效益验证,努力成为电厂低碳智慧转型的“更优解”,构建“垂直大模型+行业专精服务”的可持续生态。
转自:滇云发现